[字体 ] [打印]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他山之石
实施“五借”战略 密切产学研合作
来源:福建省科技信息研究所
时间:2012年1月4日
     
    
    产学研合作是推动区域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和必由途径,在自主创新战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山东省威海市大力打造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实施“五借战略”,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有力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2011年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中,威海市及所辖市、区全部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单位。

    借智生财 以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产学研结合是一种高效配置科技创新资源、提高创新要素效率的机制。近年来,威海市积极引导企业与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对接,吸引外地“智库”参与指导企业技术研发应用,提升自主开发整体技术水平。先后与13所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关系,成立了7个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30多家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立了技术中心和中试基地。各行业、企业依托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与清华、北大、浙大、哈工大、中科院等100多所国内外科研单位形成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全市参与产学研合作规模以上企业达到90%以上,具有市级以上技术中心的企业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普遍达到3%以上。截至目前,全市共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500余项,累计投入资金30多亿元,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如威海韩孚生化药业公司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科学研究所、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权威科研机构、高校密切合作,聘请了6名专家、学者担任新产品研发顾问,合作研发了50多种化学农药和15种生物农药,承担了20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省级科研计划,开发的“谷胱甘肽发酵法中试工艺”项目,成功列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计划。文登骏马水产食品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签订了“红鳍东方鲀工厂化循环水清洁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合作协议,项目总投资2500万元,开展红鳍东方鲀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工程设计、河鲀鱼全价生态营养饲料、病害安全防控技术、高效低耗水处理设施设备、河鲀鱼工厂化循环水安全清洁生产技术体系等研发与应用,项目实施后,企业养殖产量较以往生产模式提高2倍以上,养殖病害发生减少30%以上,节约水资源达50%以上。2011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387.1亿元,同比增长3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3.3%,比年初增长了0.75个百分点。

    借势求进 以产学研合作营造自主创新氛围

    一是以开展“自主创新年”活动为载体,在全市上下营造了尊重创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浓厚氛围。自2008年开始,威海市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思路,连续四年举办“自主创新年”活动,设立了“威海科学技术最高奖”和“威海自主创新特别贡献奖”,完善了科技进步考核与奖励办法,将这项活动打造成为调动方方面面积极因素、持续推进自主创新的有效载体。如威高集团有限公司与中科院沈阳分院、山东省科技厅和威海市政府共同出资,设立了“中国科学院—威高集团有限公司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每年安排研发经费3000万元,专项用于扶持医用材料、医疗器械、医疗装备和医药等领域的研发项目,并已启动“Ti2448合金在骨科植入器械的应用研究”等首批8个实施项目。2011年,威海市围绕自主创新7大工作目标,先后启动28项“自主创新年”活动,有效推进了创新型城市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二是以实施“创新威海科技行动”为抓手,积极促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多元对接。2011年,全市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210多项,新立项省级以上科技项目90项,威海中玻光电有限公司“30MW连续式硅基薄膜电池制造工艺及设备”、山东昊安汽车部件制造有限公司“高速列车刹车盘关键技术”等4个山东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获批立项。“威海市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入网企事业单位达到38家,接入仪器152台(套),威海双丰电子集团有限公司等3家单位分别荣获省网“先进单位”“先进机组”称号。三是以承办“第20届全国发明博览会”为契机,鼓励企业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各类技术成果。通过集中展示近年来全国各地涌现的1500多项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为企业提供了激发科研活力、助推产业发展、促进转型升级的宝贵交流机会。四是以举办“产学研合作暨科技金融结合推进大会”为平台,帮助企业谋求与金融机构、科研单位、中介组织等开展技术与股权合作。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吉林大学等34家高校院所98位专家,以及11家股权投资机构代表来威开展产学研对接,达成投资合作协议和意向76项。同时,通过组织“荣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活动周”“乳山科技创新暨资本运营推进大会”“文登新兴产业科技推进周”等大型县域产业对接活动,促成合作项目80多项,内容涵盖海产养殖、船舶制造、深海药物开发等20多个领域,有效促进了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开展。

    借策生智 以产学研合作强化企业创新平台建设

    随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深入开展,自主创新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威海市各类企业设立研发机构进行自主创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成为开展行业或区域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培养和聚集高素质技术带头人和骨干,带动相关行业或领域技术进步的重要载体。为进一步发挥工程技术中心在技术研究与开发、人才培养与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作用,威海市以企业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为原则,出台了《威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威海市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工程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对新认定的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分别给予100、40、20万元建设补助经费的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建立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科研开发实体。各市区也结合本地区实际,出台了相应的奖励扶持政策。其中,环翠区对企业新成立技术开发中心并验收合格的,通过国家级认定的奖励企业负责人20万元、通过省级认定的奖励企业负责人10万元。各行业、企业充分用活政策,纷纷借力科研单位先进的技术力量与实验室优势,联合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极大带动了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研发。寻山集团有限公司牵头创建了国家海产贝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全国海产贝类行业唯一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泰空港牵头创建了“国家空港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承担的“飞机地面抱轮移动技术研究及系列装备研制”项目,已通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验收。万图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公司分别在四川大学设立了“山东万图奖学金”“威高集团奖学金”和“医学材料威高专项科研基金”,成立了全国唯一的国家级 “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有效促进了校企各方全方位、深层次和长时效合作。目前,全市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共计129家,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52家,市级69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14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61家,市级51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达到8家。全市共设立了10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展博士后科研工作企业达到14家;设立山东省“两院”院士工作站9家,先后被认定为“国家先进复合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山东省中小企业新兴材料产业集群建设试点市”。

    借巢引凤 以产学研合作引进自主创新人才

    按照“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原则,筑巢引凤,引凤筑巢,大力引进、使用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各类高层次人才在自主创新发展中的作用。一是以打造“高层次人才聚集区”为目标,制定了《威海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规定》,鼓励两院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急需的高级技工等高层次人才来威海工作。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的项目,分别配套奖励100万元、50万元,同时授予“威海市杰出人才”称号。二是市级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专门用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培养、奖励和服务。三是实施“十百千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对列入“十百千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的人选,每年有计划地选派20名左右培养对象到对口的国内外重点高校、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进行深造、研修和学术交流,并给予每名培养对象1—3万元的经费资助。四是积极吸纳市外高层次专家进入科技专家和产学研专家数据库,以行业为类别为各类企业提供技术指导、产学研顾问等开放服务。目前,科技专家入库人数达到700多名,产学研专家入库人数达到200多名。以上措施降低了企业引进、使用人才的成本,极大提高了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和打造创新团队的积极性。如威高集团先后与12名院士建立了合作关系,设立了国家级研发平台6个,异地建立了9个研发中心,药物涂层支架系统、骨科材料、蛋白A免疫吸附柱等产品打破了国外垄断,聚烯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集团高新技术产品占比达到75%以上,新产品销售份额每年递增25%以上。另一民营企业通过与国内某知名院所专家合作,成功突破了碳纤维原丝的关键技术,成为国内第一家掌握PAN基碳纤维核心技术,并实现稳定化生产的生产线,目前已经建成国内最大且唯一的千吨级碳纤维生产线,技术水平和规模处于国内绝对领先地位。

    借风行船 以产学研合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与人才最多、成果最丰富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借风行船、借船出海,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必要途径、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更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捷径。在推动产学研合作中,威海市通过共建示范基地与创新平台,实现企业与高校院所对接,突破了一批传统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瓶颈,在开发新产品、修订技术标准、培养管理人才上取得了骄人成绩,使模具、服装、化工等传统产业技术的研发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有力推动了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如蓝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同浙江大学、秦皇岛玻璃研究设计院,联合成立了研发实体——浙大蓝星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共建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联合平台支持下,完成着色吸热浮法玻璃新工艺技术研发,开发出绿色系列、蓝色系列、灰色系列、茶色系列等10余种产品,并于在线硅系、钛系阳光控制镀膜玻璃工艺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突破,推出近10种阳光控制镀膜玻璃和阳光易洁镀膜玻璃新品。新北洋集团有限公司采取共建科研机构、专项技术合作、课题委托、人才联合培养交流、实验室共享、专家顾问聘请等方式,先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微电子所、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同时与国内和国际知名企业广泛建立了产品技术合作关系。目前该公司已累计申请专利418项,其中发明专利160项,国际专利23项,是国内同行中拥有专利权最多的企业,主持、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11项,20余款产品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国家级新产品”。 

 
   来源: 摘自科技日报



福建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福州市北环西路108号科技大厦
电话:0591-87883596 传真:0591-87883592 技术支持:0591-87882027
本站最佳分辨率1024x768象素   闽ICP备110009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