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科技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大力实施科教兴冀和人才强省战略,全省科技实力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去年,省第八次党代会确定了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战略目标和“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围绕这一总体要求,全省科技工作把创新的重点放在加快推进产业技术升级上,制定规划、明确任务、强化措施,使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大省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钢铁、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技术产品加快向行业高端演进,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河北钢铁集团连续四年位居世界企业500强,并由2009年的375位前进到2012年的269位;2012年居中国企业500强第31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10位。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形成较强优势。新能源产业规模居国内第一梯队,在全球十大光伏企业中河北有英利、晶龙2家企业居前五位,风电叶片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40%;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建成国家级和世界一流的生物制药研发体系,头孢系列抗生素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一。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近几年保持20%以上增速。
围绕产业技术升级抓关键
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关键是要攻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近几年,河北以创新项目、示范工程为抓手,着力推动创新要素向产业聚集。一是加强产业技术升级的顶层设计。在“十二五”开局之初,按照全省经济发展布局和重点优势产业技术升级要求,研究制定了光伏、风电、卫星导航、半导体照明、生物医药、钢铁、先进装备制造等12个产业的技术升级规划,明确了这些产业技术升级的方向和路径。二是通过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加强产业科技创新。积极组织省内大中型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重点高校共同谋划重大科技项目,近3年来有2220个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863、973等科技计划,解决了一大批产业技术升级、产品研发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三是抓好产业技术应用示范。组织有关部门、市县、企业和单位,着力抓好以光伏发电为重点的国家“金太阳”、以半导体照明应用为重点的“十城万盏”,以新能源汽车应用为重点的“十城千辆”、张家口“风光储输”等国家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在河北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
近年来,河北在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钢铁企业低压余热蒸汽发电、提升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风电整机制造和控制、特高压输电设备、高速动车组制造、卫星导航芯片、多晶硅单晶硅材料、煤基清洁能源、海水提钾、抗生素维生素大宗药品技术优势再造、重组人血白蛋白、小麦及杂交谷子培育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解决了大批制约产业发展技术问题。
围绕产业技术升级育“巨人”
加快推进产业升级,重点是要打造一批科技型的“行业巨人”,以增强产业创新发展的带动力。河北在大幅提升骨干产业技术水平上下功夫,着力推动产业技术、产品向行业高端迈进。
1.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明显加快。
在钢铁产业领域:一是加强最新成果的集成应用。通过组织实施曹妃甸大钢“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把目前我国最成熟先进技术进行集成,实现了曹妃甸大钢建设的六个技术突破:第一个利用深水港建设的特大型钢铁厂、国内建设的第一座5500立方米特大型高炉、第一个在设计中采用高效化生产工艺流程、第一个按循环经济模式设计的钢铁厂、第一个高品质板带材专业化生产基地、第一个采用海水淡化技术的钢铁厂,为提升我省乃至全国钢铁产业的技术水平,起到重要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加快高端产品、技术研发。设立了钢铁产业技术升级专项资金,用于高等级管线钢等高附加值新产品和先进装备技术的攻关。与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合作,研发了非晶带材、焊接材料、热等静压装备等一批高端产品,其中非晶带材已形成年产4万吨的能力。三是优化发展路径。通过编制全省钢铁产业节能减排技术路线图,找准了技术创新的突破口和发展方向,并发布实施。同时,在唐钢组织实施了“钢铁企业低压余热蒸汽发电”重大科技项目,解决了全环节余热回收和钢渣回收利用等世界性难题,使唐钢的吨钢能耗达国际先进水平。四是建设产业创新基地。在河北涿州建立了国家冶金新材料基地,在承德建立了国家钒钛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重点解决了钒产品分离提炼技术、钒生产工艺技术等方面问题,延伸了产业链。目前,河北钢铁产业通过高新技术改造,落后产能不断淘汰,节能减排成效显著,高端产品比重逐渐加大,行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
在装备制造业领域:着眼推动装备制造业高端化,瞄准世界前沿,在交通装备、工程装备等重点领域加强战略产品研发。一是支持唐车集团“动车组”技术集成创新。攻克了一系列核心技术,研发出时速350公里、380公里高速动车组,各项技术参数均达到世界一流。在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开发出高速列车弓滑板、秦皇岛天业通联的900吨架桥机、中铁山桥的高速铁路道岔等一批产品开发,产业配套和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二是支持长城汽车自主品牌产业发展。研发高端柴油发动机关键技术,突破了高压共轨、增压中冷、冷却废气再循环等技术难关,使长城汽车在发动机研制技术上迈进了一大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开展了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控制系统、车载快速充电装置等关键技术和新产品研发,长城汽车、长安客车、唐山锂源、普林亿威等企业,在相关领域的技术实力不断增强。三是支持研发重大产品。还开发出煤矿采运设备、石油钻机、特高压输电装备、数控机床、光伏产品层压机、大型核电蒸发器、大型轧辊、索具等重大装备和产品,在国内及国外市场形成竞争优势。
2.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在光伏、风电领域:一是着力完善产业创新链。既打造了具有国际一流的保定英利、邢台晶龙、国电联合动力等一批龙头企业,又有一批与之配套的中小企业,产业链较为齐全,具有较强竞争优势。二是解决了光伏、风电产业一批关键技术问题。自主研发了超薄硅片切割工艺,硅片厚度降至170微米,高纯多晶硅材料纯度达到九个九(99.9999999%),研发出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开发出600千瓦至3兆瓦系列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在新一代通信、卫星导航及半导体照明产业领域:一是充分依托中电科集团驻冀科研机构研发优势,加快推进卫星导航等产业科技创新。近几年,中电科集团54所的卫星导航、卫星通信芯片,13所的硅外延材料,45所的硅片切割机等10多个项目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解决了一批关键技术,研发水平达国内领先。建立了信息产业基地,已有50余家企业入驻。支持54所建立了全国导航芯片与终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升了产业服务水平。二是积极推动半导体照明新产品的研发应用。支持13所牵头,组建了由石家庄同辉、保定大正、廊坊鑫谷、秦皇岛鹏远等30多家骨干企业参加的河北省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品应用等方面,增强了竞争力。支持石家庄、保定实施国家“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示范工程取得明显成效,石家庄在中山路、石环路等主干道,保定市在天鹅路、向阳路、隆兴路等路段,推广应用LED路灯100多公里,有力促进了石家庄光谷、保定电谷的建设。
在生物制药产业领域:河北制药产业经过多年发展,规模以上的制药企业159家,青霉素、链霉素、维生素C、维生素B12、无水葡萄糖等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化学原料药总产量达到48万吨,24大类原料药产量近10万吨,出口量近5万吨,均为全国第一位。在保持原料药、中间体的既有优势同时,加快重大新药研发,向制剂生产迈进,推动延伸产业链条。几年来,一大批创新项目列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目前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16件,取得国家证书的新药产品198个,销售额超亿元以上的制剂品种达到19个。石药集团研发的丁苯酞软胶囊,是我国第三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是脑卒中治疗领域的全球领先药物,其专利在全球几十个国家受到保护。
3. 现代特色农业加快发展。一是农业新品种选育在国内保持较强优势。培育应用了“石麦15”“石麦18”“衡观35”等一批高产优质节水新品种,小麦单产连续创高产纪录,为全省粮食生产“九连增”提供了基础保障。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个中熟单价抗虫三系杂交棉邯杂98-1和第一个中早熟双价抗虫三系杂交棉邯杂429,开辟了杂交棉育种新途径,棉花三系杂交育种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并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张杂谷系列新品种选育取得重大突破,最高亩产达812公斤,在国内外得到推广应用,这是我国继杂交水稻、玉米、油菜之后,在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技术领域的又一突破性进展,填补了世界空白。“十一五”以来,经省级以上审定通过的新品种500多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全省农业生产基本实现良种化。二是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园区和基地。重点建设了廊坊三河、唐山玉田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40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在68个县建立了粮食丰产科技示范基地,扶持培育了鸡泽辣椒、临城核桃等65个特色产业园区,打造提升了111个知名农产品品牌,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和支撑。三是长期不懈抓山区技术开发。以“太行上道路”为旗帜,几十年来大力组织科技兴山。“十一五”以来组织实施太行山、燕山“两山科技工程”,以绿山富民为目标,建设了一批星火科技产业带和特色产业集群,有力促进了全省山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
围绕产业技术升级搭平台
科技研发平台是解决产业技术升级的重要手段。一是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省级研发中心。在钢铁装备、冶金材料、生物制药、制造业创新方法、光伏发电、风电发电等领域,建设了1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全省共建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7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3家。通过这些创新平台,均加强了省内外重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紧密合作关系,每个产业背后,都有一个或几个科研院所和高校支撑,产业创新平台已形成聚集人才的高地。二是大力发展产业技术研究院。借鉴韩国、台湾地区建设工业技术研究院经验,建立了河北钢铁技术研究院、河北沙河玻璃技术研究院等6个产业技术研究院。有了这个平台,可以为行业内、区域特色产业内的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节约大量研发成本。同时,把国际一流、国内一流技术通过这个平台源源不断的输入到行业内、区域内的企业。三是积极打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推进产学研结合为核心,建立了曹妃甸大钢、石药抗生素、华药维生素、中电科54所卫星导航等4个国家级战略联盟,建设了半导体照明等14个省级联盟,有力地提升了产学研合作水平。四是加快了科技园区、基地建设。近两年,新建了唐山、燕郊、承德3个国家级高新区,加上石家庄、保定高新区,目前全省国家级高新区已达到5个。同时,建立了2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55个省级高新技术区域特色产业基地。这有力地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围绕产业技术升级强企业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是产业技术升级的核心。一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优化高新企业技术服务、科技成果商业化等发展环境,为高新技术企业在种子期、成长期、快速发展期不同阶段提供相应支持。目前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861家,销售收入5921亿元,工业增加值1416亿元,每年保持了20%的增长速度。其中,经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750家,全省国家级、省级创新型企业达到109家。二是努力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建立资金支持体系。科技型中小企业优势在“小”,劣势也在“小”,很容易遭遇成长过程中的“死亡谷”现象。为此,积极用好省、市及开发区已建立的科技风险投资职能,发挥好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引导基金作用。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近三年共对20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扶持。三是落实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对国家和省出台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技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新产品推广等一系鼓励政策,主动加强部门协调、制定配套措施,努力把政策落实到企业。2011年全省有399家企业享受技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加计扣除额达44.59亿元。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收优惠增加技术创新资金达20亿元。在360家重点企业实施了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大大提升了专利产出能力,2011年全省专利申请量达到1.76万件,比上年增长43%。四是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组织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环境与能力建设”专项,全省已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30家,其中国家级14家,在孵企业达1900多家,毕业企业900多家,自主研发产品1200多项。积极扶持为我省特色产业服务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目前全省建设省级以上生产力促进中心134家,其中国家级20家,形成了辐射全省网络,成为科技服务体系的一支中坚力量。
围绕产业技术升级抓转化
京津是科技资源、科技成果、科技人才聚集地。利用河北区位优势,抓好科技成果转化,来推动产业技术升级是重要途径。一是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推进与京津的科技合作。省委省政府在全省组织开展百家央企、百家院所校进河北活动,推动了重大科技项目落实和重大科技成果在河北的转化。对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电科集团、中国钢研集团等在河北建立的廊坊科技谷、唐山高技术研究与转化基地、卫星导航信息产业基地、涿州钢铁新材料基地、秦皇岛数据产业基地及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项目,在科技资金、科技平台、科技政策等多方面支持,推动了10家中央企业与我省骨干高校共建重点实验室工作。二是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集中财力给予重点支持。近几年,共支持在我省企业实现转化的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科技成果111项。三是实施重点引智工程加强与两院院士合作。通过河北省院士联谊会这一机制,10年成功召开了7次院士联谊大会。目前与河北有紧密合作关系的院士达到270名,在河北企业和单位共建设了80个院士工作站,一大批两院院士科技成果在河北实现转化。四是加强军转民科技合作。2009年10月,科技部、省政府、国家国防科工局主办,省科技厅牵头承办了河北省国防民用科技成果展洽会,国家九大军工集团、七大军工院校等单位与河北签约合作项目达172个,引进资金130多亿元。
来源: 摘自科技日报
|